首页 > 购物 > 正文

王峰十问罗永浩:合伙人中COO吴德周对公司帮助最大?

2020-12-09 14:38:09来源:techweb

5月22日凌晨消息,蓝港互动创始人王峰21日晚间在3点钟火星财经区块链学习成长群对话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这是罗永浩在鸟巢发布会后首次公

三、拿着键鼠嘲笑语音操控的是傻x 锤子会做区块链手机

王峰:关于创新能力。在5月15日的发布会上,令我们大为意外的是,你仅用了不到半小时介绍坚果R1手机,却用了近2个小时介绍锤子PC工作站TNT,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甚至是大胆的产品,但也引来了发布会最大的槽点,我罗列了主要槽点:第一,价格太贵;第二,长得太像Surface Hub;第三,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工作站吗?第四,用语音操作PC,可能会把办公室变成菜市场。以上槽点,你有什么要回应的吗?有冤说冤啊。

罗永浩:首先,TNT 的核心,不是那块一万块的屏幕,而是革命性的操作系统。我们的屏价格贵不贵,根本就不是问题所在。因为除了我们自己做的不惜工本的那个坚果工作站版本,还有我们的合作商即将推出的从 500 元到 5000 元的全系列产品。所以不管你的预算是多少,总有一款适合你。

第二,长得像 Surface Studio 确实很遗憾,坚果工作站是六个月弄出来的第一代 TNT 概念机,这个周期实在太短了,所以我们就找了一个做过类似底座转轴方案的供应商,用最快的时间赶出来了一个。后续迭代的产品的样子,会非常不一样。

第三,大家都用马车的时候,全世界只有几个造汽车的疯子觉得人民需要汽车,就像大家都用键盘的时候,全世界都觉得鼠标是玩具,“不是干正事儿的”。

如果严重地改变交互方式,工作效率的提升只有百分之三十、四十,那就什么也改变不了。如果工作效率真的提高百分之三百到五百,那就不是改良,而是革命。革命来临的时候,怀抱着腐朽的键鼠嘲笑语音操控的傻x们,会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整个人类的工具进化史,就是一部直觉战胜非直觉,低学习成本战胜高学习成本,便利战胜非便利的历史。

除非直觉、低学习成本、便利的工具和方法在工作效率上有严重的折扣,否则结果是没有悬念的。

何况,这么说吧,百分之三百到五百的效率提升,足以让每个人都戴上耳麦,足以让每个员工把工作拿回家做,足以让每个老板都给工位加上隔断。。。。。。没做过老板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不奇怪,但他们至少应该做过员工。

发布会后,这么多人不是在讨论这套系统能否提高百分之几百的效率,而是在讨论办公室会不会因此成为吵闹的菜市场……这大致相当于汽车发明出来之后,脑子里只有马车和马粪的人,讨论汽车发动机会不会太吵,抱怨汽车还要费油,提醒马粪其实是有其他用途的,“马身上全是宝”。

王峰:锤子科技从诞生起,无论中间有什么波折,总在创新上有神来之笔,比如上一代坚果手机的“闪电胶囊”,更早之前有One Step和Bigbang,再早还有Smartisan OS焕然一新的操作界面,可是最新发布的坚果R1手机,有什么创新突破吗?好像大家还没看出来。你的发布会上大部分时间都没有交给手机。不过,说实话整个智能产品厂商的发布会,都没有几年前市场那种疯狂热度。是不是整个智能手机领域都遇到创新的瓶颈了吗?你想过做区块链手机吗?(别告诉我你没有考虑过啊)

罗永浩:这次在软件上的创新突破是爆炸性的啊,我在手机里不是做了一两个创新的软件或特性,而是索性做了一个革命性的桌面级系统,回头你只要买一个几百块或几千块的专用触控屏,就可以得到一个工作效率远胜PC/Mac的强大电脑。

智能手机是一个烂熟的行业,肯定是遇到创新瓶颈了,但那些大厂商也没那么在乎,反正他们也不是靠创新成功的。至于区块链手机,一定会做,详情还不方便说。

四、很多媒体对锤子的创新和差异化不理解

王峰:第四问,关于设计能力。去年,你在坚果Pro发布会上说,M1是锤子科技工业设计史上的耻辱。当时为什么这么讲?然而我了解到,作为“锤子工业设计耻辱”的M1,是锤子产品里卖得很不错的,为什么在你看来工业设计严重不及格的M1,市场和消费者反而给了非常大的认可?预判与市场反应相悖?

罗永浩:先补充回答一下之前有位朋友关于 300% 效率提升的问题。300% 的效率提升,我们在很多场景下实测过,有 AB 比较,再怎么熟练的技术工,也不能跟自动化生产相比较,其实单是以我们那个演示视频,就应该知道,像自动生成 PPT,这种效率提升是远远超过百分之一千、两千的。

关于王峰这个问题,M1/M1L 谈不上多成功,卖了几十万部而已。它上市时的媒体评价和消费者接受度还是不错的(在互联网销售为主的产品上,这两者常常是一件事,线下销售的话,情况会复杂一些),但也不能算是多么成功的产品。

一般说来,科技媒体的判断逻辑是比较务实和简单的,你把材料堆足,各项均衡一些,再加上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硬伤,大家就都说你做得好,很多非常平庸的产品,也能得到他们普遍的好评,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早期不被他们认可,主要原因是那时候研发和生产实力不足,所以产品总有一些毛病和槽点,当然这完全怪我们自己。而我们投入心血做的那些创新和差异化的用户体验,以及设计上的成就(这些都是我真诚地吹牛x的基石),虽然获得了很多国际金奖银奖的认可,并赖以转化了一批非常死忠的支持者,而且这个产品方向在文青群体中其实受众也并不小,但这些对多数科技媒体来说,是难于理解和莫名其妙的。

在我没有用高调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反感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便是用客观冷静甚至是友好地分析我们的产品时,也会觉得那些设计和创新是无关紧要的。本质上,我们和这些科技媒体之间的冲突(无论是性格上的还是观念上的还是动手掐架式的),是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本该完美错过的两种人类之间的小概率意外相逢导致的尴尬。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是做实木、陶瓷物件,或某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印刷品的创业公司,即便我性格再张扬两倍,即便我们刚起步的时候受限于各种条件和经验,产品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只要设计极端漂亮、创意异常新颖,也不会被各种产品评论家们骂成这个样子。

关于这个“耻辱”的理解,也是被讹传很广的。我说 M1/M1L 是我锤设计上的耻辱,是因为研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得它的正面到最后被迫修改得越来越像 iPhone 了。作为一个屡获殊荣的工业设计驱动型公司,做了一个正面酷似 iPhone 的手机,这对我们是一个耻辱。但这并不是说它难看,其实 M1/M1L 挺好看的,比同时期的多数手机都好看。

王峰:锤子产品好看是不假。据说,你个人非常推崇“对称美学”。以T1为例,为了能与顶部的耳机孔对称,特意将电源按键设计成同样大小的圆形,更令人称道的还是隐藏传感器的设计,将光线距离传感器巧妙地隐藏在了听筒内部,使得机身正面十分整洁,T1也因此获得了iF国际设计奖金奖。你在发布坚果U1时使用的广告词“漂亮得不像实力派”,至今让人印象深刻。有人说,锤子科技在品牌塑造过程中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仅仅是在美学设计上比同行有着更高一点的追求,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也有人说,会不会“漂亮有余,实力不足”?你会不会很生气?

罗永浩:美学设计上的卓越成就和追求,不是我们为品牌塑造所做的努力和工作,也不是“更高一点”,它是构成我们企业基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象一下,如果苹果试图把自己的品牌塑造成一个很朴实,很极客,很工程师文化的技术驱动型公司,如果微软试图把自己的品牌塑造成一个很酷,很有性格,很有品位的设计和产品驱动型的公司,一定都会很尴尬。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让一个产品更好地为它要服务的特定人群工作,不仅仅是外观好看。外观好看对某些群体非常重要,这时候外观就是一个产品“更好地工作”的一部分;对某些群体完全不重要,这时候好看的外观就很可能不是一个产品“更好地工作”的一部分,至少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并没有经常给员工洗脑 害怕与陌生人交流

王峰:第五问,关于员工关系。发布会前不久,你在微博上调侃一位叫小闯的员工说,他在“平台革命的前夕”无心工作,一心想投资加密货币,但他的收益却远没有你这样一心工作,投资完就放一边的人高。据说投了100万获利3000万?哈哈,看起来你很适合做区块链。这是真的吗?我猜双方都有开玩笑的成分。不过,我也很好奇你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有多少员工在进入锤子之前多少是锤粉?进入锤子后,他们多少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的修正吧,这很正常。跟一些投资人类似,我知道很多员工看好锤子独立上市的前景而选择多拿股票,少拿工资。对他们而言可能还需要再坚持一段时间。你是如何建立起员工的长期与现实驱动力的?

罗永浩:是真的,做锤子科技的初期,我跟着朋友起哄稀里糊涂投了点钱,然后接着忙我的工作,再然后就发现那一百多万变成三千多万了。我不喜欢投机生意,所以不会花精力去炒币,国家相关的政策正式出台之前,也不会考虑做 ICO。但区块链技术能改变世界,我是坚信不疑的,所以区块链技术的可能应用,我们一直在积极研究和学习。

早期的同事,可以算是“罗粉”、“锤粉”的还多一些,现在已经没那么多了。如果我没过分自恋的话,我相信他们在熟悉导致轻视的正常过程中,对我失望的部分应该不是人品,这是我为之骄傲的。

而他们对我可能失望的那些部分,我会怀着惶恐之心,努力学习和改进。坦率地讲,我们在鼓励、激励公司同事努力奋斗方面的具体工作,做得是远远不够的,到现在战斗力也没出什么问题,相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所谓“正确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和目标驱使,才得以维持的。

王峰:你曾经说过,私下里员工给你打招呼,你比他们都紧张。你跟员工私下聊天多吗?你跟普通员工沟通的模式是怎样的?他们清楚知道你想要的东西吗?

罗永浩:我通常会怕跟陌生人讲话,所以公司人多了之后,这就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另外,看到陌生的面孔跟我微笑打招呼,我又知道他们是公司的同事,这时候我不认识对方就会让我很愧疚和尴尬,总之,这个问题一直没解决好。

除了工作,我跟公司同事私下聊天不多。创业初期,我本来是喜欢加班后跟他们去吃个宵夜谈谈心什么的,后来我老婆警告我说,傻x老板才会觉得公司员工愿意跟自己吃宵夜呢,何况还是劳累了一天之后。我觉得她这是洞察人性的深刻看法,所以后来就更不敢了。让全体同事知道公司想要的东西,通常都是管理层先开会统一认识,然后在分部门开会传达下去的,但我们有时候会觉得,这未必是最好的方式。

跟外界想象的不一样(很多人误以为我在公司天天搞全体大会给同事们洗脑),其实我在公司内部很少搞集体讲话,最多年会的时候简单说几句,但那对我也是跟开发布会差不多的煎熬。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4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