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从《史记》到“二十四史”(上)

2023-08-17 14:26:21来源:团结报

《史记》有开创之功《史记》的开创之功在于建立了一种体例,这种体例叫

《史记》有开创之功

《史记》的开创之功在于建立了一种体例,这种体例叫做纪传体。纪传体,顾名思义,里边有纪、有传。纪讲的是帝王的传,称作“本纪”。传是一些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单独写的传记,就称为“传”。


(相关资料图)

司马迁作为史官,可以使用宫中所收藏的档案文书等,这是他的一个优势,但是他并不完全依靠这些纸面上的材料,他还走遍各地、寻访故老,察看历史事件发生的地方,所以这部史书就写得非常生动。有一个说法,说《史记》的文采之美,叫作“无韵之离骚”;它的体例和叙事之精彩和精湛,叫作“史家之绝唱”。例如,项羽、刘邦、孔子等人的形象,都在《史记》当中栩栩如生。

有人说刘邦、项羽跟私人的谈话,司马迁怎么会听见?是不是带有想象的成分?这也是《史记》的一个特点。近代史学大家陈寅恪、胡适等人在提到历史写作的时候,提出要还原历史的场景,要跟历史人物有一种“共情”,需要一种高远的“想象力”。

历史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落在纸面上几行字,它是很单调的。历史学家要有恢复场景、复原精神状态乃至复原语言风格的本领。司马迁具有这个本领,写出了“史家之绝唱”。

《史记》是不是“信史”?很长时期以来,很多人说,三皇五帝,渺乎远矣!司马迁记载这个可靠吗?经过后人的研究发现,司马迁的记录恰好符合我们现在的考古发掘的印证,如司马迁记载了殷商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发现甲骨后,当时有一批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人仔细研究甲骨,和《史记》一对照,拍案叫绝!《史记》所记载的先公、先王,周王、商王的帝系,在这里都能得到印证。所以《史记》又是一部严肃的、可信任的“信史”。不论是在史学界,还是文学界,都对《史记》这部书有着高度的认可。

读《汉书》为何可以下酒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它就沿用了《史记》的体例。《汉书》的特点是什么呢?《汉书》的语言工整,遣词造句典雅远奥。跟《史记》相比,《汉书》的文字就显得更为华丽。过去有一种说法,说《汉书》文章好啊,看得拍案叫绝,说《汉书》可以下酒。这里是夸《汉书》,我们在享用这些古人所作经典时,要体会这种状态。《史记》《汉书》中的文章,作为我们中国人,让它伴随我们的左右,可以健全我们的身心,增长我们的知识。

《后汉书》的赞语

《后汉书》继承了《史记》和《汉书》的体例,也基本上按照《史记》《汉书》所列的那些篇目来叙述历史。《后汉书》有很多列传,把很多相同时间、同一个事件所涉及的人物的传记放在一块,就容易把这个历史场景复原。看一个人,想到他周围的人,把这几个人看清楚了,然后这个事件和历史就复原了,就是从类列传。

中国人写历史、读历史是为了经世致用的,所谓以史为镜、学史明志,都是为了用的,并不是空洞的历史。史官在写历史的时候,也不是说要简单地记录一部历史,弄个编年账放在那儿。他是要表达观点的,要通过历史表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社会主张。怎么表达?一个人一生几十年,他做了很多事,你写他什么呢?当然写重要的事,重要的事之中重点要解剖什么事呢?哪些事情值得说?哪些事情对我们产生影响。写的时候都是有选择的,就是在叙述事件和人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选择。

历史学家常常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司马迁开创了这个做法。司马迁在很多篇目之后有一个发明,写作“太史公曰”。比如说写了《孔子世家》,把孔子的传都写完了,最后“太史公曰”,说了一大段他对孔子的想法。《汉书》《后汉书》也采用这种办法,但是它们不叫做“太史公曰”了,叫做“赞”。《后汉书》的赞语是作者用力最多的地方,《后汉书》在写作赞语的时候,并不是说空话套话,而是有针对性的、有思考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他在赞语上是下了功夫的。

《后汉书》的作者是范晔,范晔在历史记载中还有一个非常特别之处,他很重视东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特别注重当时的海外交通。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就是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这是中西历史关系上的一件大事。《西域传》中就叙述了大秦社会的繁庶,讲到大秦的制度,说“国无常人,皆简立贤者。”这怎么理解呢?说国家的统治者和治理者,不是一成不变的,“皆简立贤者”,都是选拔那些有能力、有德行的人。范晔还用了自己的表述方法,他说“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他这个“将”,就是大人物、大官,他讲的“置三十六将”,就是请很多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一起,开会讨论国事。范晔眼界开阔,能注意到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差别,而且抓住了不同政治制度的核心。这样的史家,高屋建瓴。通过读史,能让我们在这种细微之处见到先人的智慧。

《旧唐书》保留了原汁原味

《旧唐书》原来叫《唐书》,因为后来又出了《新唐书》,它才成《旧唐书》了。北宋人曾经批评《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

那么,《旧唐书》为什么遭人批评呢?因为编纂时间特别仓促,有些就直接抄《唐实录》,抄《唐国史补》,不是很规范的东西它就照抄上去,都写到历史上了。

但是,正因为《旧唐书》留下了很多原始资料,所以很多人喜欢《旧唐书》,研究唐史的话,我们不能轻视《旧唐书》。

《新唐书》的优点与不足

《新唐书》出的晚,所以叫做《新唐书》。为什么《新唐书》的文采要比《旧唐书》好?编纂的时间充分,编书认真,更重要的是,《新唐书》的主要作者,像宋祁、欧阳修都是著名的文学家。文章高手,用来写史,当然会在行文上有优胜之处。

在体例上,他们也有创建。第一次设置了《兵志》和《选举志》。《新唐书》设立了《兵志》专门记载军事制度,设置了《选举志》记载科举之路,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建立,唐朝很兴盛。科举制创建以后就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国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重要的政治人物、管理国家的人物大都出于科举。

过去,读史有一句老话,叫做读史要能读志。《天文志》《律例志》《河渠志》《兵志》等,只有读了这些志,才能明白制度,才可以真正以史为鉴。设立一个县,县里都设什么人,怎么管事?经济、田土怎么管,税收怎么收?军队怎么设将领,哪里布防?都有制度。例如,国家治理离不开水利,那么,史书里边,《河渠志》《地理志》经常要记载这些内容。

《新唐书》的不足在于很多文字过于简略。有人统计《旧唐书》本纪部分30万字,《新唐书》只剩下了9万字,省略了很多重要的史料。

另外,中国史学传统有经世致用的一面,要通过史书的记载体现口诛笔伐,所以《新唐书》也表现得非常突出,比如说抨击武则天,说武则天是弑君篡国之主,立场非常鲜明。当代人在读这些史书的时候,可以抛开那些当事人的感情色彩,更加理性地来认识这些评论。

(作者:毛佩琦,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4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