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购物 > 正文

杨伟中:北京文化金融融合具有独特优势

2020-11-26 16:34:18来源:清华金融评论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与世界著名古都,北京市始终坚持大力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要实现文化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加深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建立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与世界著名古都,北京市始终坚持大力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要实现文化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加深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建立完善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政策和配套环境。本文梳理了北京市文化金融的工作实践,分析了当前文化金融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北京文化金融融合具有独特优势

作为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著名古都,北京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金名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北京市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四个文化”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有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特点鲜明。一是规模大。多年来北京市文化产业规模与增速保持全国领先,2019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849.7亿元,同比增长8.2%。二是产业全。北京市已形成门类齐全的文化新业态产业体系,规模以上企业涵盖创意设计服务、新闻信息服务与内容创作生产等九大门类,从原创到制造,从生产到销售,均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三是活力强。北京市文化产业极具创新活力,2020年1月至6月北京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中,创意设计服务业占比高达24.99%,在九大门类中位列第二。四是国际化程度高。北京市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已遍及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在2019—202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及重点项目目录中,北京市入选企业75家、项目36个,均位居全国首位。但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也较大,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文化产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其中尤以线下体验为主的领域复工复产难度很大,现金流较为紧张。

与文化产业发展交相辉映,北京金融业发达,金融市场持续活跃。一是规模巨大,稳步发展。2019年末,北京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6.43万亿元,同比增长9.3%,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7.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二是运行平稳,风险可控。2019年末,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较全国低1个百分点以上;超半数法人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200%;法人证券公司平均流动性覆盖率、风险覆盖率等各项监管指标均良好。三是科技加码,创新驱动。2019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有序推进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共推出46个金融科技应用试点项目,项目数量居十个试点城市之首;此外,北京市积极建设“数字外管”,在全国率先探索人工智能在外汇管理领域应用。四是与文化产业融合度高。2019年末,北京市中资银行文化及相关产业人民币贷款余额1940.9亿元,同比增长23.4%,目前北京市金融产品已覆盖文化产业九大细分领域,并能够为文化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金融是产业发展的血脉,金融业的蓬勃态势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与保障。深入推进北京文化金融融合,既是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与金融实现双赢的现实选择。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北京模式”

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一是加强政策引领,完善文化金融制度体系。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完善制度体系,营造出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及资金效率最大化的文化金融政策环境。早在2009年,人行营业管理部率先在系统内开展文化金融工作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文化金融方面的政策文件,初步建立起一套涵盖“贷款+债权+股权+创新产品”的层次鲜明、逻辑清晰的文化金融工作政策体系。2012年,原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共同印发《关于金融促进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文化金融服务体系的工作目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北京市制定了“北京文化28条”与“文化金融22条”,通过要求辖区内银行3年内每年文化及相关产业贷款余额与有贷户数同比增速均不低于15%、加大再贴现资金支持力度、支持文化企业发债融资等方式,多措并举,确保文化金融政策体系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起到引领作用。

二是推进机制创新,实现文化金融高效融合。自疫情暴发后,人行营业管理部等16个市级部门、17个区(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开展稳企业保就业专项工作,运用金融政策工具与协同政策工具,对融资需求紧迫程度高的企业给予融资支持,并依据行业、规模等特点,结合企业数量级,把企业划分为优先保障类、重点保障类与普惠保障类,分别使用不同的信息管理、支持措施和政银企对接方式,以实现行政资源高效利用。

三是增加资金滴灌,丰富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人行营业管理部通过再贴现与再贷款工具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推出“北京文化企业专项再贴现支持工具”(简称“京文通”),通过专用额度、优化流程、放宽票面金额、要求降低贴现利率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信贷支持。通过发放支小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文化企业发放普惠小微贷款。截至2020年7月末,人行营业管理部累计发放再贴现409.48亿元,加权利率2.2%,并从7月1日起降为2%;累计发放再贷款183.93亿元,加权利率2.15%。再贷款再贴现资金中八成用于支持小微、民营、科技、文化企业。

四是搭建线上平台,提高银企对接质效。2019年,人行营业管理部推出“北京市银企对接系统”,并于2020年2月正式上线“企业融资需求填报”功能,主动收集企业融资需求,引导银行主动提供融资服务,强化银行对企业金融服务意识,从银行端发力促成银企快速对接。截至2020年8月,北京市银企对接系统已吸纳33个市级文化产业园,覆盖7000余户文化企业,下一步人行营业管理部将进一步扩大系统企业库覆盖面,纳入近期授牌认定的98个市级文化产业园中的企业。而在此之前,2017年北京市财政局、市文资办与北京市文投集团等多部门共同搭建了“文创板”和“文创金服”两个公共性、综合性线上文化金融服务平台,既为文化企业提供文化金融政策信息发布、申请、审核、实施的一站式平台服务,也提供投融资对接服务。

五是运用“三降一补”,引导融资成本降低。为缓解文化企业融资贵问题,北京率先推出“三降一补”,帮助文化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其中,“三降”即人行营业管理部鼓励银行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减免手续费,政府性担保机构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文化企业降低综合费率0.5个点;“一补”指通过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推出的“投贷奖”体系,对文化企业市场融资行为进行事后财政补贴,鼓励金融机构服务文化企业发展。除此之外,人行营业管理部积极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快和扩大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简称LPR)的定价基准应用,稳步推进浮动贷款利率定价基准转换,降低文化企业融资成本。

六是构建服务体系,提供全链条文化金融服务。为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撬动作用,2014年,经北京市文化和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在原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指导下,北京文投集团主导投资成立多家国有文化金融服务企业,业务涵盖文化发展基金管理、文化科技融资担保、文化科技融资租赁、文化产业小额贷款、文创工厂投资管理和文化产权交易等方面,形成“投、融、担、贷、孵、易”“一条龙”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为文化企业提供全方位、全链条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响应政策号召

一是健全制度条款,差异化业务指引基本清晰。在文化金融政策引领下,辖区内各银行积极出台针对性制度条款与差异化业务指引,如农业银行根据旅游、新闻、影视等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特色化信贷政策,北京农商银行围绕首都文化中心建设中心布局出台专项信贷政策,北京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等机构则通过印发指引文件,指导客户经理甄别优质、高成长性文创企业。

二是完善组织架构,专业化机构设置形成引领。在北京金融管理部门推动下,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兴业银行北京分行、北京银行、北京农商银行等机构已经形成多层级文化产业服务组织架构,并在各层级之间建立信息沟通反馈机制。辖区内各银行积极建立文化金融特色专营机构,并建立专业化的管理机制、审批流程及人才团队,强化对文化产业的服务与创新。

三是优化机制流程,体系化业务模式逐步推广。针对文化企业“数量多、金额小、需求急”的特点,各银行积极创新业务流程,提高资金落地速度。例如,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江苏银行北京分行等机构针对文创小微企业建立绿色通道,华夏银行北京分行、渤海银行北京分行等机构则下放部分权限简化业务流程,此外,华夏银行北京分行还通过尽调工作前置、建立文创客户大数据平台等方式提高审批效率。

四是研发产品服务,多元化金融工具各具特色。在政策推动下,北京银行、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浦发银行北京分行等机构为文化企业量身定制多元化金融特色产品;华夏银行北京分行、招商银行北京分行等机构还将多品类金融工具相结合,推出综合金融服务模式;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等机构则在疫情期间针对文创企业推出特色化产品,以助其纾困。

首都文化金融成效显现

一是文化产业信贷显著增量。近几年,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贷款业务增长较快,覆盖面增长明显。自2018年底至2020年7月末,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贷款余额从1573亿元增长至210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27%;有贷款余额户数从4874户增长至7274户,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77%。

二是普惠小微贷款大幅降价。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以小微企业为主,近两年其贷款成本大幅下降。2019年末,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86%,而截至2020年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9%,较2019年末下降0.67个百分点。此外,自实施以来,“投贷奖”政策拉动社会资本超过1000亿元,贷款贴息将相关融资平均利息从5.6%降至3.4%,降低融资成本超过30%。

三是文化产业银企对接效率大幅增强。北京市银企对接系统在提高文化产业银企对接质效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自2019年末系统上线以来,辖内各银行已通过该系统走访1万余次,摸排发现存在融资需求企业812户,预判可贷514户,其中181户的贷款申请业已落地,金额总计约40亿元。

四是文化金融市场保持全国领先。北京市文化金融市场持续活跃,在多个领域保持全国领先。2018年,北京文化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排名全国第一;2012年至2018年,北京文化金融市场私募股权融资规模保持全国第一,文化产业并购规模保持全国领先;截至2019年,北京境外上市文化企业73家,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数量占全国近三成。

文化金融的难点与问题

一是文化企业获贷率仍然较低。一方面,文化企业获取抵质押贷款与融资担保贷款的难度较高。文化企业核心资产一般为知识产权,而目前尚缺乏成熟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导致金融机构对知识产权抵质押贷款积极性较低。加之我国融资担保体系尚不完善,融资担保机构对反担保要求较高,往往不愿接受知识产权作为反担保抵质押物,文化企业通常也难以与融资担保机构开展合作。另一方面,文化企业获取信用贷款的难度也较高。目前政务数据共享仍不充分,银行无法快速获取发放信用贷款所需的企业信息,加之文化及相关产业以小微企业为主,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在申请贷款时往往无法提供金融机构所需要的财务资料,银行挖掘其信用信息的成本更高。除此之外,小微文化企业融资具有规模小、需求急的特点,更进一步降低了银行放款的积极性。

二是文化金融服务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整合。目前北京市已搭建投融资平台、要素对接平台、版权交易平台、信用评级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多个推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服务平台,服务面较广,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功能相近、交叉重复的问题,导致资源汇聚效力减弱,也不便于统一管理。除此之外,近年来国家层面、北京市层面与市辖区层面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深文化金融融合,然而据调研,很多中小文化企业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并不充分,一方面由于全市缺乏统一的平台对已有政策进行归类整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部分政策暂无配套细则和应用指南。

三是文化企业盈利风险较高,且受疫情冲击巨大。一方面,文化企业自身风险较高。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产品与服务较为特殊,具有思想渗透力与行为影响力,面临着更为严格的审核标准,因此相较于其他产业,文化企业面临更高的政策风险。此外,由于文化创意能否转变为实际产品的不确定性较大,且难以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市场接受度做出可靠预测,文化产品的商业风险也更大。另一方面,疫情对文化企业资金链造成巨大冲击。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企业复工复产相对滞后,且由于上座率有所限制、观众积极性相对较低等原因,复工后部分演出、会展相关企业表示各项收入仍然难以覆盖运营成本。

思考与建议

一是积极推进国家文化中心建设。加快建设首都文化金融生态圈,需要进一步完善首都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突破文化及相关产业投融资瓶颈。一方面,要尽快完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研究制定文化融资风险补偿、信用风险分担等政策,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便利化。另一方面,要加快东城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在示范区内统一建设文化企业票据贴现中心,集中为文化企业办理贴现业务,设立示范区文化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引入或设立示范区文化融资担保公司。

二是加强政务信息与数据共享力度。深入推进北京市银企对接系统与小微金服平台、金融大数据平台的系统对接与信息共享,提升上述平台的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与金融服务准确性,提高银行贷款落地率;加强北京市银企对接系统与“文创板”和“文创金服”线上文化金融服务平台之间的联动,强化信息共享力度;多部门联合,共同推进“银税互动”工作,帮助企业将纳税信息转化为融资参考指数,增加文化企业首贷率、信用贷款发放比例,推动形成政府引导、银税参与、普惠民企的良好局面。

三是整合优化文化金融服务资源。发挥好“京文通”再贴现工具作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撬动金融资源。整合部分业务功能相近的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加强平台间的协作与联动,畅通平台间的沟通渠道,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尽快提供“一站式”服务,从而实现文化企业与投资机构的资源聚集。依托现有平台,进行政策整理与归类,形成完整齐备的文化金融政策数据库,优化展示方式,便于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部分政策的相关实施细则与操作流程,打通文化金融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 杨伟中 文化金融

责任编辑:hnmd004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