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BBC纪录片《中国的秘密》 刻意放大中国的一些负面的东西

2020-10-29 16:11:06来源:新华网

9月7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最近,英国广播公司(BBC)似乎对关于中国的话题很感兴趣。继前不久播放了有关中英教育对比的纪录片

9月7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最近,英国广播公司(BBC)似乎对关于中国的话题很感兴趣。继前不久播放了有关中英教育对比的纪录片引起热议后,BBC电视台紧接着又推出一部名为《中国的秘密》的三集系列纪录片,目前已播出了两集。

BBC自诩通过它的镜头,向英国观众展示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中国”。然而,不少用心观看的人们发现,这部纪录片与此前BBC众多优秀纪录片的质量相去甚远。

在这部纪录片中,出镜记者戴着有色眼镜为英国观众打开一扇窥视中国的窗口,窗外的中国正符合长期以来西方构建的刻板印象:一个缺乏自由的、民众必须顺从体制的国家。而该纪录片所要表现的,就是运用各种手段极力塑造这一刻板印象。

比如,在题为《适者生存》的第一集中,BBC试图把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问题归结于对“体制压迫”的叛逆。BBC记者是这样说的,“老一代人习惯于压迫性的领导和严厉的规定,这也让生活变得非常艰辛...在这个国度,年轻人活在高压下,循规蹈矩...你会看到,为了展示逃离高压体制的束缚,网络游戏热到爆棚。我想去谈谈,中国是否真的能让年轻的一代人幸福地生活在体制中。”

而在第二集《绝望的爱》中,BBC把中国夫妻拍结婚照、办结婚酒席和所谓“剩女”问题同样一股脑地跟社会体制挂起钩来,总结出的结论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从众与顺从的国度里,你不服从大流,你就要吃大亏。”

从镜头中负面素材的刻意选择与放大,到解说词中按照西方逻辑的“合理想象”,都显示出貌似客观的纪录片中潜藏的人工痕迹。

首先,记者的提问方式具有很强的诱导性。这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使答案只能支持特定观点,甚至有的在提问中已经埋藏了明显的暗示;其次,节目在选择采访对象上具有片面性。对于升学就业压力、沉溺网游等社会问题,作为专业媒体的做法应该是采访社会学家,对于片中反映的教育问题,教育学家也可以给出权威解释,然而BBC并没有这样做;再次,节目在表现方式上更具主观性,在断章取义式地对一些非主流的社会现象进行貌似客观的采访后,即作出具有主观性的总结评价。

观众不难发现,片面而表象的拍摄角度、记者提问的强烈引导性、对采访对象的选择,都显示出记录片所刻意营造的,只不过是一个刻板印象下的“西方的偏见”。

不可否认,《中国的秘密》中捕捉到的一些社会现象确有存在,但并非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一面。对于国人来说,片子里反映的问题似乎也称不上什么秘密——很多国家也都有类似的问题存在,而这一纪录片只不过是以“中国的体制”做噱头诱导观众的思维罢了。

我们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国人能够冷静客观地对待西方媒体片面的报道,看清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的用意。

网友皮儿皮儿po评价说:“又开始黑中国了…BBC不是来探求真相的,而是带着结论过来的……”

牛奶贱睡不着说:“太主观了,纪录片不应该这样的。里面有些镜头很明显曲解了中国。中国是和西方不一样,但这不代表我们不好。我们只是探索了另外一条路而已。”

长在红旗下的好阿姨说:“我也有记者一直致力于下套的感觉……”

Tiger公子说:“别站在道德制高点上BB华人愚蠢得把婚姻看成人生成功标准,今年2月份英国女孩 Rachel Gow认为自己30岁了还未婚也没孩子很失败,选择结束生命的新闻才过去多久啊!”

不愿意讲话的叔叔说:“真的很烦这样,对中国各种judgement。哪个国家都是按照正常生活来进行的,谁每天活在框架里啊?整容为了自己变美啊,漂亮的人不愿意结婚的多的是。男权社会都过去好几百年了还叨逼叨,中国都进步这么多了怎么BBC还不进步呢? ”

如果说,上一部有关中英教育对比的纪录片,从善意的角度来看,在探寻中英两国教育体系差异这个话题方面还有那么一点可取之处的话,那么这部《中国的秘密》则显然变了味儿,完全是以西方的偏见和傲慢之态,对当今中国社会价值观进行主观性的预设议题和曲解。

这个纪录片到底揭示了多少关于中国的秘密?人们如何通过这一纪录片进行反思?恐怕在思考这些问题之前,先要揭开罩在“中国秘密”上的西方滤镜。

如果为了提高收视率一味地制造噱头,而失去了客观性和专业性,那么BBC拍摄这样的纪录片的效果恐怕只能是适得其反。(记者夏晓)

关键词: BBC 中国的秘密

责任编辑:hnmd004

最新资讯